中國古代史常識
先秦
(170 萬年前—公元前221 年)
夏、商、周
公元前21 世紀,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 年,武王伐紂,滅商建周,史稱西周。周厲王時曾發生“國人暴動”。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幽王的兒
子周平王繼位后,將王都遷到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公元前770 年至公元前476 年的春秋時期,先后起來爭霸的諸侯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形成時期,出現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公元前221 年—公元589 年)
秦統一六國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采取的鞏固統一措施有:建立專制統治,地方實行郡縣制;統一貨幣、文字和度量衡;加強思想控制,“焚書坑儒”;修筑長城;進軍和開發嶺南。
西東兩漢
1. 西漢建立
秦末年農民起義,項羽、劉邦等勢力推翻秦朝統治;公元前202 年,項羽敗于劉邦。同年,漢高祖劉邦稱帝,建立西漢,定都長安。西漢初年,出現了“文景之治”。
2. 對外政策
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李廣勇猛善戰,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衛青、霍去病數次擊敗匈奴,在漠北之戰,成功擊退匈奴。公元前60 年,西漢建立西域都護府,開始行使國家主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西漢末期,昭君出塞和親穩固邊疆。
3. 絲綢之路
公元前138 年,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被稱為“鑿空之旅”。西漢末年,在匈奴的襲擾下,絲綢之路中斷。公元73 年,東漢時的班超又重新打通西域,并將這條路線首次打通并延伸到了歐洲。
4. 東漢建立
西漢末年,王莽自立為帝,史稱“新莽”,西漢滅亡;公元25 年,參加過反王莽農民起義的漢宗室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
掃碼即可進群和教資考友們一起學習
群內免費領取更多筆試面試重點資料
三國兩晉南北朝
公元208 年,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280 年西晉再次統一中國。4 世紀初到5 世紀前期,北方進入十六國的長期戰亂,南方則是偏安江東的東晉王朝。439 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以后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又被北齊代替,西魏被北周篡奪。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總稱為“北朝”。420 年,劉宋取代東晉,此后南方歷經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史稱“南朝”。南朝和北朝合稱為“南北朝”。
隋唐(581 年—907 年)
隋文帝時期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開皇之治”。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唐太宗時期出現了“貞觀之治”,文成公主入藏,開創了唐蕃之好。唐玄宗時期則開創了“開元盛世”的良好局面。唐玄宗后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開始衰落。
隋唐設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包括中書省——發布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行政管理。尚書省分成六部:戶部(財政)、吏部(吏政)、兵部(軍政)、禮部(學政)、工部(工程)、刑部(刑獄)。
五代、遼、宋、夏、金
(907年—1271年)
政治狀況
五代十國時期,中國陷入全面分裂。916 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機統一北方建立遼,960 年北宋建立,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相對統一,1004 年,宋遼兩國訂立停戰和議,史稱“澶淵之盟”。1038 年,元昊建立西夏,中國境內形成遼、北宋、西夏鼎立的局面。女真興起后,于1125 年滅遼,1127 年,滅北宋,史稱“靖康之恥”。后趙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南宋,南宋將領岳飛抗擊金國,出現了金與南宋的對峙。
王安石變法
北宋中期,為了挽救危機,富國強兵,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王安石頒布了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稱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將兵法以強兵,史稱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對于增加國家收入有著積極的作用,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得以緩解。
元、明、前清(鴉片戰爭以前)
(1271 年—1840 年)
政治狀況
元朝統一后,實行行省制度,有效地行使了國家管理。元政府設宣政院管轄西藏,使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元朝在云南等周邊地區設行省,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列島與臺灣。
明朝時期,鄭和七下西洋,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管理臺灣地區,清末設立臺灣省,劉銘傳任首任巡撫,設置駐藏大臣管理西藏地區,設置伊犁將軍管理新疆地區。
明清的思想
1. 王陽明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明便是天理”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
2. 李贄
李贄反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反對把儒家經典看作是真理的標準,對理學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強調人的正當私欲。
3. 黃宗羲
黃宗羲激烈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反對重農抑商政策,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4. 顧炎武
顧炎武主張經世致用,注重實學,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口號。
5. 王夫之
王夫之提出“循天下之公”,猛烈抨擊“孤秦”“陋宋”,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
下方掃碼后臺回復【文化素養】
即可領取文化素養重點知識梳理
中國近代史常識
中國近代史從1840 年鴉片戰爭爆發開始,到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開始到終結的歷史,同時也是中國民主革命從發生、發展到勝利的歷史。
清朝末期(1840年—1911年)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39 年6 月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即虎門銷煙事件),后來成為1840 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這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后期又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中國的社會性質也由原來的封建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第一次鴉片戰爭也因此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太平天國運動
1851 年,洪秀全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動了反對清朝統治的農民運動,史稱太平天國運動。其主要政治綱領為《天朝田畝制度》和洪仁玕的《資政新篇》。1864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1856 年,英國、法國聯合入侵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后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和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 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成為侵占我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指1861 年至1894 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其代表人物為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洋務派主張發展新型工業,增強國力,張之洞提出“中體西用”的思想,以維護清政府的
封建統治,前期以“自強”為口號發展軍事工業,后期以“求富”為口號發展民用工業,為中國近代的工業化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戰爭是1894 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1895 年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指1898 年(農歷戊戌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首的改良主義者依靠光緒皇帝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運動。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失敗,因此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
八國聯軍侵華
八國聯軍是指1900 年以軍事行動侵入中國的英、法、德、意、日、美、俄和奧匈帝國。八國聯軍侵華,清朝戰敗,1901 年清朝與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內容包括賠款白銀4.5 億兩,劃定使館區,鎮壓國內義和團運動等反帝斗爭,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辛亥革命
1911 年10 月10 日,武昌起義爆發,并造成清王朝的覆亡。1912 年1 月1 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促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權——中華民國的建立。1912 年2 月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并篡奪了革命果實,進行獨裁統治,并妄圖復辟稱帝。
清末思想
1. 魏源
魏源編制《海國圖志》,它囊括了世界地理、歷史、政制、經濟、宗教、歷法、文化、物產。他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總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2. 嚴復
嚴復翻譯了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天演論》,宣傳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他在闡述進化論的同時,聯系中國的實際,向人們發出不振作自強就會亡國滅種的警告。
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
新文化運動
1915 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次年改名為《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和科學。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釗成為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
五四運動
1919 年5 月4 日的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邁向新民主主義革命。
中共一大
1921 年7 月在上海召開中共一大,選舉了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
國民黨一大及北伐
1924 年1 月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日本侵華
1931 年9 月18 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即“沈陽事變”),強占我國東北。
1932 年1 月28 日,日本制造“一· 二八事變”(即“第一次上海事變”)。
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即“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
1937 年8 月13 日,日本制造“八一三事變”(即“第二次上海事變”)。
紅軍長征
1934 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開始長征。1936 年10 月,紅軍在甘肅會寧會合,長征結束。
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在沒有共產國際干預的情況下,自己解決自己的軍事、組織等問題的會議,是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的標志。
抗戰勝利
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每年的9 月3 日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新中國建立
1946 年蔣介石進攻解放區,解放戰爭爆發。經過三大戰役——1948 年9 月至1949年1 月的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1949 年4 月20 日發起渡江作戰,截止到1949 年底全國基本解放。1949 年10 月1 日,新中國成立。
下方掃碼后臺回復【文化素養】
即可領取文化素養重點知識梳理
世界古代史常識
1. 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
2. 古希臘和古羅馬:位于地中海地區,是歐洲近現代文明的源泉。
3. 新航路的開辟: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達· 伽馬穿越好望角發現印度;麥哲倫環球航行,證明地球是圓的。
世界近代史常識
啟蒙運動
1. 孟德斯鳩
(1)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三權分立”學說。
(2)法律應當體現理性(代表著作如《論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等)。
2. 伏爾泰
(1)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
(2)主張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
(3)認為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猛烈抨擊天主教會,但主張信仰自由和信仰上帝。
3. 盧梭
(1)天賦人權、人民主權。
(2)社會契約說(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等)。
(3)革命合法性。
(4)認為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根源。
(5)理性是不可靠的。
4. 康德
(1)認為啟蒙運動的核心就是人應該自己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2)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即“人非工具”。
(3)相信主權屬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來就有的權利,但同時堅持人要自律,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的范圍之內。
美國獨立戰爭(1775 年—1783 年)
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民族獨立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反殖民戰爭?!丢毩⑿浴返陌l表標志美國誕生。
法國大革命(1789 年—1799 年)
法國大革命是1789 年在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1789 年7 月14 日,革命群眾攻占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制憲會議頒布《人權宣言》。1799 年拿破侖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法國大革命結束。
滑鐵盧之戰
1815 年,在比利時的滑鐵盧,拿破侖率領法軍與英國、普魯士聯軍展開激戰,法軍慘敗?!盎F盧”被用來比喻慘痛的失敗。
《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于1848 年2 月在倫敦第一次以單行本問世?!豆伯a黨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出共產主義運動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指19 世紀60 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的背景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這次改革使日本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 年7 月—1918 年11 月)
1914 年6 月,奧匈帝國皇儲在薩拉熱窩被刺,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戰爭主要在由德國和奧匈帝國還有意大利組成的同盟國,和英國、法國、俄國和塞爾維亞組成的協約國之間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投降而告終。
世界現代史常識
俄國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又稱布爾什維克革命、俄國共產革命等),發生于1917 年11 月7 日(俄歷10 月25 日)。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
巴黎和會
1919 年,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后的和平而召開的會議,和會上簽訂了處置德國的《凡爾賽和約》?!斗矤栙惡图s》對德國的過分壓制直接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另外,《凡爾賽和約》對戰勝國中國的不公正待遇直接導致了中國五四運動的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 年9 月—1945 年8 月15 日)
1939 年9 月,德軍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 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使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1942 年初,中、美、英、蘇等26 個國家的代表簽署《聯合國家宣言》,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戰役扭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局勢。
1945年5月8日,德國宣告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開羅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中、英三國政府首腦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盟國會議。會議結束后發表的《開羅宣言》中明確宣告:在戰爭結束后,日本必須將東北三省、臺灣和澎湖列島歸還給中國,使朝鮮獨立。
雅爾塔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的會議。雅爾塔會議對于緩和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日的作戰行動、加速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進程以及戰后懲處戰爭罪犯、消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勢力影響等起了重要作用,對戰后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波茨坦會議
德國法西斯無條件投降后,為了商討對戰后德國的處置問題和解決戰后歐洲問題的安排,以及爭取蘇聯盡早對日作戰,美、英、蘇三國首腦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戰時第3 次會晤,史稱“波茨坦會議”或“柏林會議”。
聯合國的建立
聯合國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1945 年10 月24 日在美國加州舊金山簽訂生效的《聯合國憲章》標志著聯合國正式成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包括中國、俄國、美國、英國、法國。
萬隆會議
萬隆會議,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于1955 年召開,是部分亞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國際會議。萬隆會議主要目的是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活動。會議制定了國際社會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這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又是五項原則的具體化與充分體現。
冷戰結束與東歐劇變
1947 年,美國發動冷戰。從20 世紀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這個事件以蘇聯解體告終,一般被認為是冷戰結束的標志。
歐盟的建立
歐盟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巨大影響力的區域一體化組織。2012 年,歐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